轉載網路資訊…

Facebook真的縮小了我們的視野?

 你有沒有發現,自己的Facebook塗鴉牆上,總是同樣幾位朋友的動態,總是同樣類型的新聞,同樣類型的言論,甚至連出現的廣告都有些類似。
有些時候,你會誤以為全世界想的都和你一樣。這一點,我有切身經驗:我在Yahoo發表的一篇文章「鄭捷死了,而你們才是危險的」,首先發佈在我個人的塗鴉牆時,有超過三千多人按讚,上千次分享,留言幾乎都是一面倒的支持。
不過,當這篇文章在Yahoo上架時,情況完全大逆轉。幾百篇留言回應,居然找不到一篇是支持我的論點。
「迴音谷效應」,描述的正是這種新現象,在你身邊的人,長的都和你一樣,你接收到的訊息,都是你認同的,就像在一個空曠的山谷中講話,最後只聽到了自己的聲音!
迴音谷的根源是Facebook「演算法(Algorithm)」機制。Facebook蒐集了你在滑手機的每一秒資訊,包括你點了哪些型態的文章或廣告讚、去過哪些網站、進入哪些朋友的頁面、在哪裡留言,甚至連你盯著一篇文章幾秒鐘也都被計入了。
透過這些資訊,Facebook創建出了龐大的資料庫,模擬出了你的行為模式,隨後,專門「餵」給你你所想要看的資訊。舉例來說,你最近突然想到了一個很久不見的朋友,於是你專程去點了他的塗鴉牆,Facebook就會判斷,你最近重新對這位朋友燃起興趣,在這幾天內,這位朋友的動態可能會重新出現在你的視野中。
迴音谷現象引起了一些人的擔心。最近,《紐約時報》的一篇專欄文章『Facebook是如何溫水「煮」我們的』,指出了Facebook可能的危害:透過演算法將人們限縮在自己的小圈圈之中。
作者論斷,由於Facebook代替我們,將我們不喜歡的資訊全都濾除了,所以你將失去接收外界新知的可能,因為自己的思想不會接受到挑戰,於是將不斷自我證實和強化。『我們構建了一道精心打造的正反饋迴音壁,將確信變為狂熱,將熱情變為狂躁,將與他人的分歧變為妖魔化對方,』作者法蘭克寫下。
然而,Facebook真的掩蓋了你我的視野嗎?
幾年前,「茉莉花革命」時,阿拉伯地區國家透過未被當局監管的社群媒體對外傳播訊息,在短時間內將抗議規模擴大到整個地區,阿拉伯之春一時蔚為風潮,社群媒體被捧上了天。
台灣最近幾年的社會運動是另外一個例子,「洪仲丘事件」、「三一八學運」,這些運動一開始都未經過縝密的規劃,只是因為在社群媒體上發酵,在短時間就動員了數量驚人的群眾。
革命者不是本來就關注革命的,反服貿的人一開始大多數根本連服貿是什麼都不一定知道,那麼,在這些案例中,Facebook反而是資訊傳播的推手了。
其實說穿了,Facebook的演算法如何,和一個人可以接收到多少訊息,原本就不一定有絕對的關連。人本來就有群聚的習性。你會習慣和你喜歡的人在一起,選擇看自己喜歡的書本和電視節目。鮮少有泛藍支持者可以堅持看泛綠政論節目超過十分鐘的。
我們的日常生活,就不斷地將「自己」和「他人」畫線,從部落時代到現代,這種部落意識根植在基因中,從未改變,只是有些人的線畫得比較遠,所以可以接收到更多「相對外圍」的訊息。
Facebook讓訊息更快速地傳播,這更像是一片放大鏡,放大了所有人的行為模式,當一個人原本就願意跨出「資訊舒適圈」時,facebook可以幫助他接收到更多資訊,但如果不願意接收其他族群的資訊,在這個社群時代,可能就真的會困在迴音谷內而不自知了。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ippifox 的頭像
    tippifox

    芯寶異想世界

    tippifo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